——來源:閩清縣信用辦
經常關注保險產品的消費者反映,會偶爾在朋友圈看到,“這款保險產品即將停售”,或是“某款產品投資收益率超高”等不實的宣傳用語,這是有些保險銷售人員在誘導消費者沖動消費。那么,當你想要購買保險時,要規(guī)避哪些“圈套”,以防上當受騙呢?
第一,夸大宣傳保險產品收益率。有個別保險銷售人員會以該產品歷史最高收益來向消費者介紹,夸大其回報率,同時告訴消費者該產品即將停售,限時搶購。如果聽到這種產品介紹,請注意謹防銷售誤導。生財君提醒,保險產品是以保障為主,不能只看收益,投保人要關注產品的保障范圍和保障期限以及免責條款,要根據自身的年齡、身體、經濟等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保障。
第二,誘導消費者不用如實告知健康狀況。有銷售人員會告訴投保人,如實告知健康狀況將面臨增加保費或者被拒絕承保,從而誘導消費者隱瞞真實健康狀況投保。事實上,一旦投保時沒有如實告知健康狀況,當發(fā)生保險事故需要理賠時,就會跟保險公司出現糾紛,很可能拿不到保險賠付金。
按照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保險公司在2年內發(fā)現消費者有故意不如實告知,且足以影響承保結論的情況下,有權利直接解除保險合同,并不退還保費。不僅如此,如果有保險消費者在一家保險公司隱瞞其健康狀況,很可能會被列入全保險行業(yè)的黑名單,那么該消費者很難再獲得承保機會。
第三,承諾可以無條件全額退保。事實究竟如何呢?通常情況下,購買保險產品后,的確有一段猶豫期,這段時間是可以無損失退保的。根據相關規(guī)定,銀行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猶豫期要在15天以上,其他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猶豫期通常是10天。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購買保險后,不滿意所簽的保險合同,想要退保,那么在猶豫期內辦理退?;旧鲜菦]有損失的(扣除一定工本費)。
但是過了猶豫期以后再退保,就會產生手續(xù)費,保險公司要從保單的現金價值中扣除手續(xù)費后再返還剩余部分,完成退保。因此,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保險之前要充分閱讀合同條款及免責事項,對于自己不夠了解的條款,或是理解可能出現偏差的部分,應及時咨詢保險公司客服,避免一時沖動買錯保險,給各方帶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