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城市信用治理是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備受學界關注的前沿領域。12月3日,由北京大學公共治理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城市信用治理與價值共創(chuàng):理論、方法與實踐”研討會在線舉行,參會專家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分享了城市信用治理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
深化理論研究
“信用”貫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始終。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信與仁、義、禮、智一起被視作儒家“五常”,在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西方社會也歷來重視信用文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曾提出,“與其說效用、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信用、誠信、正義是這種基礎”。然而,早期中西方的信用思想大多是較為零散的論述,未形成理論體系。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沈體雁認為,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fā)展,為現代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信息經濟學與信息不對稱理論、博弈論與演化博弈、新制度經濟學與交易成本理論構成了現代信用體系建設的理論基礎。
信用是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如何將信用相關的理論基礎、制度規(guī)范、技術工具與城市發(fā)展治理相結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時代命題。在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余剛看來,城市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加強城市信用體系建設,有利于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激發(fā)城市發(fā)展活力;有利于打通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渠道,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有利于強化守信褒獎和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優(yōu)化城市營商環(huán)境。
近年來,各地方、各城市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上有很多值得采納的創(chuàng)新實踐,城市信用治理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研究方興未艾。北京大學公共治理研究所副所長句華認為,城市信用治理是推動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會各界對于組織機構的公信力水平和個人信用評級也有了更高期待。因此,要充分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信用文化優(yōu)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不斷探索構建城市信用治理的中國方案。
總結實踐經驗
2017年,國家發(fā)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將杭州市、南京市、廈門市、成都市等12個城市確定為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實現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城市的落地生根。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類延村表示,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的先行先試為相關信用體制在全國的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良好范例。但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信用立法不夠完善、信用管理機制紛繁不一、信用信息流動向度單一、懲戒措施存在侵蝕信用權益風險、治理手段偏重外在控制等問題。為優(yōu)化城市信用治理,類延村建議,推進信用法治建設,注重信用立法與信用權利維護的雙重推動;完善信用治理模式,形成多主體聯動的信用治理格局;厘定信用治理的基本維度,促進價值誠信與工具誠信的平衡。
為加快推進我國城市管理信用體系建設,沈體雁結合國際經驗提出,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領域信用制度體系,為全國一體化信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全國性行業(yè)級城市管理信用智慧平臺,為全國一體化信用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開展城市管理信用體系隊伍建設,為全國一體化城市信用治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開展城市管理信用試點工作,為建設全國一體化城市管理信用體系提供經驗。
在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毅看來,區(qū)塊鏈技術為發(fā)展中國家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提供了重要機遇。在區(qū)塊鏈技術驅動下,發(fā)達國家完成了從人際信用到制度信用再到系統(tǒng)信用的演進;而發(fā)展中國家則直接實現了從人際信用到系統(tǒng)信用的跨越式發(fā)展。沈體雁呼吁學界同仁共同努力,抓住區(qū)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重大機遇,持續(xù)開展城市信用治理方面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和交流合作,推動我國城市信用治理研究邁上新臺階,為實現我國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