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時報
近年來,為了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huán)境,全國已有多個地區(qū)出臺地方性法規(guī)或政府規(guī)章,旨在建立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國家層面的信用立法也已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規(guī)劃。探索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相關法律制度,研究制定信用方面的法律,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但必須認識到,社會信用立法直接關系公民的實體權利和義務,無論在價值選擇還是技術規(guī)則確立方面,都應保持高度審慎的態(tài)度。在推進社會信用立法的過程中,以下幾方面應當引起重視。
適時出臺統(tǒng)一規(guī)范
社會信用立法方面,中央層面的法律離不開地方立法的嘗試。在我國,河北、上海、湖北等地已經或正在推動信用體系立法,在建設社會信用基礎性法律法規(guī)體系的進程中,地方立法走在了國家前面,這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目前國家層面尚無正式立法,只有相關的規(guī)范性文件,只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無法據此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正是因為這一點,目前有些地區(qū)對信用法理的理解沒有形成共識,政府部門和市場領域還存在著行事不夠規(guī)范的現(xiàn)象,潛藏著侵權風險。因此,在總結地方經驗的基礎上,及時形成共識、推動全國范圍內的統(tǒng)一立法顯得十分必要。
注重把握重點領域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但在現(xiàn)階段,立法應該有所側重,選擇重點領域先行立法,而不宜面面俱到。盡管人們對信用有很廣泛的理解,但信用最常用的范圍仍集中于經濟、商事領域,信用體系是隨著商品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而建立起來的,是日常交易往來基本要求的直接反映,也對商務和社會活動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將信用立法集中在商務與社會誠信范圍,是我國信用立法的趨勢,也是當今世界主要國家的慣例。例如,美國的《誠實租借法》《公平信用結賬法》《信用修復機構法》《信用控制法》主要針對的就是民商事領域,德國的信用立法也主要體現(xiàn)在民法、商法、信貸法和數據保護法中。
區(qū)分法律規(guī)范與道德標準
“信用”是一個具有強烈道德意味的概念,長期以來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之中。在推進信用立法的過程中,處理好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道德會因年代、地域、職業(yè)、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的差異而呈現(xiàn)多元特征,因而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無法產生法律規(guī)范意義上的結果。而法律規(guī)范則以社會主流道德為基礎,強調精確性。信用立法并非將道德直接變?yōu)榉梢?guī)定,如果只是簡單地將道德直接轉變?yōu)榉?,則會導致法律專業(yè)術語混亂復雜,含糊不清,也極易導致規(guī)范的濫用。因此,在推動信用體系立法的過程中,應避免直接引入道德概念,而是要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為清晰明確的法言法語,將復雜的道德判斷轉化為邏輯清晰的歸納判斷。
高度關注對個人權利的保護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信用市場運行必然涉及一部分屬于個人隱私范疇的信息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的問題。哪些主體是公共信用信息的主體,哪些信息應當納入信用信息平臺,納入平臺之后又可以被怎樣運用,這些都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信用立法必須對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權予以高度關注,通過精細的設計,盡量平衡隱私保護與信用信息共享之間的矛盾,尤其是要防止公權力對個人事務的過分干涉,影響社會活力。一方面,通過對信用信息的采集、歸集、共享和使用,能夠服務于信用評級、信用管理咨詢、信用風險控制等信用活動,推動社會治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倘若對信用信息的保護過于嚴格,將阻礙信用信息的有效流通和功能發(fā)揮。另一方面,如果對信用主體的信用信息保護不周,將導致信用信息的泄露和濫用,嚴重侵犯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影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所以在信用立法過程中,可以對信用主體的信用信息進行類型化區(qū)分,適用不同的公開、利用和保護規(guī)則;考慮設置相應的安全等級和安全保密措施,保障社會信用信息采集、歸集、共享和使用全過程的安全;立法應充分保障信用主體的信用權益,明確賦予信用主體信息知情權、信息異議權和信息修復權等。